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当前看点!铝行业市场调研2023

发布时间:2023-04-19 13:19:10 来源:百度

当前,全球范围内铝合金应用领域不断延伸拓展,产业链进入精深加工领域,铝加工产品在社会应用中的地位日益突显,同时,"双碳"战略倡导的绿色、环保、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推进着铝合金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,铝合金行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。

铝行业概述


(资料图)

铝行业属于资源再生和循环经济范畴,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、推动绿色发展有重大的战略意义。

铝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,与交通、建筑、电力、机械制造、航空航天、电子电器、包装等行业密切相关。铝不仅是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工业金属原材料,更是高新技术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材料,是大宗商品领域里用途最广的有色金属。

铝产品被广泛地运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。其中,以下游各类基建及房地产所需用铝占比最大。铝或者铝合金被广泛应用于建筑、汽车、电力、包装、耐用消费品、航空航天和船舶等领域,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。

我国 120 余个产业中有 110 多个部门要使用到铝产品,使用范围高达 90%。任何国家在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包括铝在内的金属原材料。在这个阶段往往伴随着铝消 费量的高速增长,铝需求的增长是中国铝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推动力。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,作为工业基础的铝工业的 发展更是显得尤为必要。

铝的产业链主要由铝土矿开采、氧化铝提炼、原铝生产和铝材加工四个环节组成:首先是铝土矿开采,再通过对铝土矿溶解、过滤、酸化和灼烧等工序提炼出氧化铝,然后通过电解熔融的方式制备电解铝。电解铝经过重熔提纯后可进一步加工成各种铝材、铝合金以及铝粉等。

我国的铝加工产品与自身需求存在差距,低端产能过剩,高端产品则需要大量进口。铝工业既面临着发展机遇,也面临新的挑战。

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推进,为铝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大市场空间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交通工具轻量化,需要铝工业提供重要支撑。企业重组步伐加快,煤电铝加工产业一体化,为铝工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,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。

铝行业市场调研

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氧化铝、电解铝生产国和消费国。中国氧化铝、电解铝的产量及消费量均超过全球的一半。从氧化铝市场看,受电解铝产量和消费量逐年递增影响,氧化铝产量和消费量亦随之增长,主要来自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云南和内蒙古地区,山东和山西省仍然是我国氧化铝产量的主要增加地区。作为氧化铝生产的原料,未来掌握优质而又廉价的铝土矿资源的企业,将更具有氧化铝成本竞争优势。

据中研产业研究院《2023-2028年铝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》分析:

当前,全球范围内铝合金应用领域不断延伸拓展,产业链进入精深加工领域,铝加工产品在社会应用中的地位日益突显,同时,"双碳"战略倡导的绿色、环保、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推进着铝合金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,铝合金行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。

据协会统计,2021年中国铝四大消费行业分别为建筑、交通运输、电力和包装,消费量占比分别为32%、22%、12%和11%,近年来铝材在汽车轻量化、光伏等终端领域消费占比不断提升,随着我国房地产政策调整及“双碳战略”的稳步推进,预计建筑行业铝消费占比会进一步下降,交通运输、电力和包装行业铝消费占比会进一步提高。在2022年,铝的总消费量约4094万吨,预计2023年国内铝的总消费量约4145万吨。

2022年全球原铝产量为6830.46万吨,表观消费量为6850.77万吨,全球原铝市场供应短缺20.31万吨。数据显示,2022年原铝的产量4021万吨,同比增长4.5%。但国内铝产品的消费量是明显下降的。在这一形势下,2022年中国累计出口铝产品1011万吨,比2021年同期增长7.7%。铝材铝制品的出口增长对国内铝市场平衡尤为重要,是支撑国内铝行业平稳运行的重要增长极。相比之下,2021年的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320万吨,因为工业用户的生产受到电力供应以及环保等方面的限制,导致国内生产受到扰乱。

铝消费正处于平稳发展时期,因此未来产消关系有望得到缓解。

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,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,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。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、深入分析、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,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、风险和机遇。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,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。

想要了解更多铝行业详情分析,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《2023-2028年铝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》。报告对铝行业风险投资现状、国际化进程与外资进入、融资渠道、如何运作风险投资、退出机制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,并重点分析了铝行业风险投资的主要现存问题、相应对策以及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企业的应对策略等。

推荐阅读